公眾參與工作坊 成果紀錄
交通部為推動MaaS在臺灣之發展與應用,經110年8月6日「MaaS服務發展策略-核心演算功能公用化」議題研究會議結論,已確立在既有開發旅運規劃、車輛派遣核心功能的基礎之上,朝向建立MaaS聯盟、建構公用引擎供民間服務進行介接,開創多元MaaS服務之創新應用。
本次「勾勒臺灣MaaS發展工作坊」之目的,希望透過邀請MaaS生態系中利害關係人,依據國內、外推動MaaS的發展經驗,透過互動交流與意見表達過程,凝聚臺灣推動MaaS的願景與期待,並討論臺灣後續推動MaaS的目標、策略及作為。
一、工作坊指導與主辦單位
指導單位:交通部科技顧問室
主辦單位:美商美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、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、季鈞管理顧問公司、中華智慧運輸協會
二、會議形式
本次會議採用工作坊討論方式,邀請臺灣及國際交通行動服務系統建置商、MssS營運商、軌道運輸服務業者、公路公共運輸服務業者、國內外各大旅行社及OTA、電子票證及電子支付業者、銀行業者、民意代表及MaaS相關產協會及專家學姊等不同利害相關人及交通和旅遊面專家,共計56位討論人,分成三組,以利不同背景人員能充分討論意見。
討論原則如下:
討論規範
1 | 小組圍著大桌子討論議題/ 解決方案。 |
2 | 參加的人都把頭銜摘掉,僅以名字或同學互稱 |
3 | 所有意見僅代表發言的個人,都不代表任何的組織團體或任何的一群人 |
4 | 所有意見將不記名寫在便條紙上放到小組中間討論,即是桌子的意見 |
5 | 所有經討論修正後,確認留下的意見均為團體的共識 |
6 | 議題討論由桌長引導及鼓勵成員進行發言和討論,也控制每位成員發言時間,務使每位成員都有發言與貢獻意見的機會。 |
7 | 與會成員應盡可能將自己的所言所想,藉由文字、塗鴉或繪圖等方式,即時記錄在大會提供的海報紙、便條紙或影印紙上,以利討論的進行。 |
8 | 每場次議題討論時,成員不宜離桌移動,以便能專注於討論。 |
9 | 每組討論人派一位紀錄人(寫結論到掛版)、報告人(總結報告)。 |
三、會議流程
1. 桌長帶領討論:由三位桌長用問問題方式引導該桌參與者提出意見並討論,由桌長彙整討論結論。
2. 記錄人記錄共識意見:記錄人將桌長所述結論記錄在白報紙,桌長與討論者確認結論,成為該組討論共識。
3. 報告人報告結論:總結階段,由代表該組的報告人報告該組討論成果,與全部參與人進行分享,並討論。
時間 | 議程 |
12:45-13:00 | 報到 |
13:00-13:05 | 指導單位 王穆衡主任致詞(5分鐘) |
13:05-13:10 | 主辦單位 鍾慧諭會議方式說明(5分鐘) |
13:10-13:40 | 黃彥斐產品經理引言簡報(30分鐘) |
13:40-13:50 | 交流討論(10分鐘) |
13:50-14:00 | 中場休息(10分鐘) |
14:00-15:00 | 分組討論1-3議題(60分鐘) |
15:00-15:10 | 中場休息及茶敘(10分鐘) |
15:10-16:10 | 分組討論4-6議題(60分鐘) |
四、討論議題
Q1:對MaaS的服務期待為何?
Q1-1:你期待MaaS提供麼樣服務內容? Q1-2:你認為重要的核心服務內容是那些?
Q2:您期待MaaS帶來的改變以及價值為何?
Q2-1:你期待台灣MaaS帶來什麼改變?
Q2-2:此願景下的核心價值是甚麼?
Q3:臺灣發展MaaS的機會與優勢為何?
Q3-1:在Maas願景情境下,你認為台灣發展交通行動服務的優勢與機會是甚麼?(如多元運具、已發展關鍵功能模組…)
Q4:臺灣發展MaaS的挑戰與阻礙為何?
Q4-1:你認為台灣推動交通運輸服務整合有哪些挑戰或阻礙?例如: 商業模式、會員隱私、軟體介面、服務品質等 Q4-2:這些挑戰或阻礙,哪些是最優先需要突破的?(討論10-12月優先納入討論的議題)
Q5:為突破阻礙,不同單位可以進行甚麼工作?
Q5-1:要突破這些挑戰或阻礙,政府部門(中央政府、地方政府)、私部門及學研單位需要擔任的角色及需要做甚麼工作?(不分議題,就整體議題,由組員針對政府、民間、學術單位個別提出應有的作為)
Q6:您對於MaaS聯盟之看法為何?
Q6-1:您贊同成立台灣MaaS聯盟嗎?
Q6-2:您期待聯盟有哪些功能?討論成果五、論成果五討論成果
五、討論成果
Q1-1:你期待MaaS提供麼樣服務內容?
第一桌 | 第二桌 | 第三桌 |
1. 旅運規劃 2. 多元運具整合 3. 多元支付工具整合 4. 行程周邊資訊提供 5. 數位票券驗證設備 6. 趣味性經營忠誠客戶 7. 彈性隨選 共享媒合平台 | 1.一站式服務入口(單一入口、多元服務提供) 2.多元運具即時服務(跨運具整合服務) 3.行動支付議題(無現金支付、票價低廉) 4.客制化旅運功能(根據不同族群提工不同旅運規劃功能) | 1.安全、簡便的全旅程旅運規劃。 2.提供運具時間資訊、確認可提供服務的運具。 3.有共通平台,提供訂票、跨業彈性整合的套票體驗。 4.有共乘服務、共享運具。 5.詢問是否喜歡推薦的方案,有智慧化的偏好條件設定。 6.有旅程目的地的食宿遊購資訊。 7.在有規範的情況下開放資料。 8.跨國整合是長期方向,為此發展預留框架。 |
Q1-2:你認為重要的核心服務內容是那些?
第一桌 | 第二桌 | 第三桌 |
1. 多元運具整合 2. 旅運規劃 多元支付工具整合 | 1.即時多元資訊服務(剩餘座位、即時交通資訊) 2.客制化服務(因地制宜服務,需求反應式服務) Smart APP/Platform(使用者便利使用之旅運規劃功能) | 以每人最多3票的方式選核心價值,前三高票之服務內容依序如下: 1. 安全、簡便的全旅程旅運規劃。(11票) 2. 有共通平台,提供訂票、跨業彈性整合的套票體驗。(10票) 有旅程目的地的食宿遊購資訊。(5票) |
Q2-1:你期待台灣MaaS帶來什麼改變?
第一桌 | 第二桌 | 第三桌 |
無礙成就均衡,全民移動心生活 | 1.運具選擇改變(提升公共運輸使用率、降低道路擁擠) 2.App-Based旅運功能(一站式單一入口,一機在手通行無阻) 觀光族群及戶服務(景點可順利購票、並掌握地方特色) | 用一個平台整合所有資訊,提供方便快速的綠色運輸選擇,帶來用路人行為的改變,並使資源有效利用,改善壅塞、創造新產業發展。 |
Q2-2:此願景下的核心價值是甚麼?
第一桌 | 第二桌 | 第三桌 |
| 1.便利服務(App可完成所有旅次規劃) 2.多元資訊整合、共享(多元運具資訊整合) 各利害關係人效益提升(環境、政府、業者、使用者及民眾) | 1.可預約行程、減少壅塞。 2.更多綠色運輸。 3.方便、快速的選擇多元運具。 4.資源有效利用。 5.一個APP整合所有資訊。 促進新產業的發展。 |
Q3-1:在Maas願景情境下,你認為台灣發展交通行動服務的優勢與機會是甚麼?
第一桌 | 第二桌 | 第三桌 |
1.機會:
2.優勢:
| 1. 優勢:
2.機會:
| 1. 臺灣地小易整合。 2. 網路普及率高,資訊及硬體基礎建設完善。 3. 運具多元、場域類型多、服務型態也多。 4. 政府開始補助多元之復的驗票機。 5. 已有資料開放平台。 6. 民眾對於科技應用接受度高。 臺灣適合發展觀光旅遊。 |
Q4-1:你認為台灣推動交通運輸服務整合有哪些挑戰或阻礙?
第一桌 | 第二桌 | 第三桌 |
1.公私運具實體串接需盤點 2.商業模式 3.交通法規與政策 4.旅運規劃更個人化 5.串接同質服務的競合 6.系統建置費用高、清分手續費用高 偏鄉需求與永續維運 | 1.業者整合意願挑戰(業者眾多) 2.各業者參與之商業模式(獲利模式、扮演腳色及逆金流議題) 3.業者系統資訊化程度不一(各業者資訊化程度不一) 4.資訊安全挑戰(個資共享與安全疑慮) 5.設備配合挑戰(設備整合與串接) 6.私人運具挑戰(公共運輸資訊信賴度不高) | 1.尚未發展出明確的商業模式,包含所有利害關係人之獲利模式、清分機制等。 2.核心功能模組應由統一單位建置。 3.若開放資料,對於會員之個人資料隱私問題、公司商業機密問題。 4.資料交換的規格。 5.業者的票務、支付管道整合。 6.政府法規管理,私人運具管理、盡可能將外部成本內部化。 7.運輸業者數位化、提升可靠度。 8.跨國MaaS服務商的競爭(如Uber)。 9.民眾對於新服務的接受度。 |
Q4-2:這些挑戰或阻礙,哪些是最優先需要突破的?
第一桌 | 第二桌 | 第三桌 |
1.公私運具實體串接需盤點 2.交通法規與政策 商業模式 | A.意願整合議題 B.商業模式議題 C.數位落差突破 D.法規調適 E.一站式服務議題 A->C->B->D->E | 以每人最多3票的方式票選,前三高票之服務內容依序如下: 1.尚未發展出明確的商業模式,包含所有利害關係人之獲利模式、清分機制等。(9票) 2.政府法規管理,私人運具管理、盡可能將外部成本內部化。(7票) 3.業者的票務、支付管道整合。(6票) |
Q5-1:要突破這些挑戰或阻礙,政府部門(中央政府、地方政府)、私部門及學研單位需要擔任的角色及需要做甚麼工作?
第一桌 | 第二桌 | 第三桌 |
1.政府(營造良好環境):
2.私部門(開創創新服務):
|
| 1.政府單位:
2.私部門:
3.學術單位:
|
Q6-1:您贊同成立台灣MaaS聯盟嗎?
第一桌 | 第二桌 | 第三桌 |
全數贊成 | 1.贊成: 2.反對:
| 全數贊成 |
Q6-2:您期待聯盟有哪些功能?
第一桌 | 第二桌 | 第三桌 |
|
|
|
六、現場實錄
(一)活動開場致詞
科技顧問室開幕致詞
工作坊議題背景資料說明 (二)分組討論
第一組
第二組
第三組
(三) 各小組總結報告
第一桌報告
第二桌報告
第三桌報告
Comments